在臺灣臺北市,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-農禪寺水月道場,這座寺院由著名建筑師姚仁喜設計,完全是清水混凝土結構。
寧靜、清雅,讓走進這里參拜的人們,馬上能靜下心來。相較傳統(tǒng)寺院建筑,這里沒有飛檐斗拱,沒有繁復華麗的裝飾和色彩,佛堂里甚至不點香火。
更神奇的是,建筑師把中國最著名的兩大佛經,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鏤空刻在了寺院外墻上,太陽西下時,陽光穿透經文,打在地面上、墻上、石柱上,讓佛法以最自然的方式,親近每個人。
農禪寺水月道場,占地約28000㎡,位于臺北市北投區(qū),面向基隆河,背倚大屯山。
1965年,東初老和尚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創(chuàng)立的叢林制度,以禪修為主、務農為生,開墾荒地,并將一棟兩層樓農舍命名為“農禪寺“,一樓做客房,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,稱為文殊殿,寺院周圍遍布菜園、竹林,只有四位僧人,大家親手種植菜蔬,以供寺內食用。
直到1977年,老和尚圓寂,由圣嚴法師接任住持。
圣嚴法師接下住持后,隨著學佛信眾的人數越來越多,農禪寺的空間也漸漸不夠用,于是他開始在周圍搭建鐵皮屋,作為大殿、禪堂和齋堂,并在1989年創(chuàng)辦了現今臺灣三大佛教道場之一法鼓山。
建筑師 姚仁喜
2006年圣嚴法師決心擴建寺院,并邀請了知曉佛法的臺灣著名建筑設計師姚仁喜,希望把這里建成一座現代的景觀道場。
法師希望寺院能夠盡量簡單,呈現”本來面目“,圣嚴法師曾說,他在禪坐入定時,看到了寺院改建后的樣子,但他沒有辦法言喻,所以就給了建筑師六個字,”水中月、空中花“,并命名為“水月道場”。
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幻象,而建筑卻是硬邦邦、很實在的,怎么把虛無抽象的概念呈現出來,是姚仁喜第一要解決的問題。
2012年底,水月道場正式完工,以清水模混凝土、古拙的石頭、柚木、玻璃等建構而成。
出入口在西邊,以樹木阻隔城市的喧囂,兩堵清水?;炷翂Υ钇鸬拈L廊作為緩沖,進入道場后,能看見大殿的前方是水月池,后方為L型建筑,右方為開山農舍(原農禪寺舊樓)。
大殿前的水池名為“水月池”,以回收雨水為主要水源,無風的時候有如一面明鏡,起風后,水中景被吹散,一切有如夢幻泡影,意示大家,世間諸行無常,建筑師希望透過倒影來表現幻象的層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