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錢幣中的滾邊錢,是指外緣邊道突起如滾邊狀,在清代的錢幣普通品種中常見,滾邊不是鑄錢時特意加工而成的,是后天形成的狀態(tài)滾邊錢這種特殊的古錢,到時是怎樣形成的?最近在網(wǎng)上找了些資料,希望對泉友有所幫助,解除困惑。
說法一
集藏清錢的人都會注意到有一些特殊的滾邊錢,即外緣邊道突起如滾邊狀,在康熙,乾隆嘉慶等普通錢中常見。這種滾邊不是鑄錢時故意加工而成的,多半是后天形成的,因清代時期,制錢大小不一,交易時多有紛爭,更有挑選的麻煩,于是在有些地區(qū)將一串錢用鐵條穿系,兩頭鉚牢類棍子狀,使用時不準折開,這當然是較大面額交易,在長期流通中,一些直徑較大銅錢因突出于左右之錢,邊道在磕碰中下塌,日積月累成滾邊狀態(tài),曾見光緒寶武機制滾邊小錢一枚,紅銅質(zhì),而常見的均為黃銅。
說法二
有人認為:古時一吊錢為1000枚制錢,交易大多以長度估算,錢被滾邊后厚度增加,混入滾邊錢的錢串比正常長度含有的錢可以少幾十文甚至上百文錢,還有一種是后人為了普通錢可以多賣點錢有意搞的噱頭,經(jīng)??吹綌[地攤的閑著無聊,把錢垂直放在地上,找個小鐵錘砸上一圈就搞定了。
說法三
還有種看似好玩的觀點是:聽本地老年人講:他們小時候沒有東西玩,就幾個小孩子在一起比滾銅板小錢,看誰滾的遠時間久就這樣了。
如果這種觀點也可能,那么嘉慶寶直小滾邊錢,應(yīng)該屬于這種。
說法四
為何滾邊錢多見于清朝?
之所以多見于清錢,是因為清錢大多為黃銅鑄造,富有延展性,砸的時候不會出現(xiàn)崩邊斷裂的情況(宋代錢幣為青銅材質(zhì),質(zhì)硬而脆,做滾邊錢的人是不會選青銅錢做滾邊的),錢體薄的錢經(jīng)不住敲擊容易扭曲變形,影響美觀。
清代寶直局銅錢一般都比較厚,是做滾邊錢的首選,所以滾邊錢里數(shù)寶直局乾隆,嘉慶,道光三朝錢最多。
我覺得這種說法差不多能解釋為何寶直多滾邊。
說法五
滾邊錢作為砝碼、籌碼或許也有可能。
說法六
作為實用物品,這種觀點認為不是砸滾邊,是定制錢,辦喜事掛囍燈用的,但是具體怎么掛,為什么把錢掛燈上,就不知道了。也有可能掛其他東西的。